摘要:為了提高聚合氯化鋁在電廠水處理中的處理效果,以某電廠原水為研究對象,以液體聚合氯化鋁為絮凝劑,考察在較佳水力條件下,不同投加量下聚合氯化鋁對出水濁度、pH、懸浮物、CODcr等指標的影響情況。研究結果表明,較佳水利參數為:快攪轉速200r/min,快攪時間45s,慢攪轉速80r/min,慢攪時間15min;當投加量為12mg/L時,濁度去除率為90.97%,SS去除率可達91.36%,此時出水水質澄清透明,在較佳投加量的確定和保證出水水質的同時,節約了生產成本。
引言
絮凝作為水處理基本的操作單元之一,在水處理中占據較重要的地位。絮凝劑按化學成分主要分為無機鹽類絮凝劑、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和微生物絮凝劑三大類。聚合氯化鋁(Polyaluminium Chlo-ride,簡稱PAC)作為無機高分子絮凝劑中的一種,具有用量少、效率高、絮體大、沉降快、凈水性能好等優點,在高濁度工業廢水、含油廢水、造紙廢水、增白劑廠生產廢水、機械加工廢水、洗滌廢水和印染廢水處理中都有廣泛的應用。近年來,隨著電廠單機容量的不斷增加,對鍋爐給水和循環冷卻水的水質要求也不斷提高,聚合氯化鋁因其絮凝性能在電廠水處理中也逐漸占主流地位。
為了探明聚合氯化鋁的投加量對電廠原水出水水質的影響,在實驗室條件下模擬絮凝過程實驗,分別考察聚合氯化鋁在8、10、12、14、16和18mg/L投加量下(以Al2O3含量計)的絮凝效果,得出較佳投加量。現將實驗結果分析如下:
一、實驗方法
絮凝試驗在六聯混凝試驗攪拌器上進行,在6個1000mL燒杯中加入500mL水樣,通過攪拌器控制絮凝水力條件,待絮凝結束,靜止沉降30min后取液面下5cm處水樣,進行各項指標的測定。
pH、濁度、CODcr、NH3-N、SS等指標根據《水及廢水監測分析方法》中的測定方法來測定。
二、結果與討論
2.1、較佳水力條件的確定
絮凝過程中的水利條件主要包括:快攪轉速、快攪時間、慢攪轉速、慢攪時間、為找出較佳水利條件,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實驗,以水樣的除濁率作為試驗指標。
利用聚合氯化鋁作為絮凝劑進行混凝實驗,水樣參數為19℃,pH值6.38,濁度99.3NTU,CODcr=19.0mg/L,TP=0.20mg/L,NH3-N=1.742mg/L,SS=81.0mg/L。取500mL水樣于1000mL燒杯中,加入10mgPAC(以Al2O3含量計),進行4因素3水平正交實驗,靜止沉降30min后取液面下5cm處水樣測濁度,實驗結果見表1。
表1正交實驗結果
序號 | 快攪轉速(r/min) | 快攪時間(s) | 慢攪轉速(r/min) | 慢攪時間(min) | 除濁率(%) |
1 | 100 | 15 | 40 | 10 | 78.42 |
2 | 100 | 30 | 60 | 15 | 79.15 |
3 | 100 | 45 | 80 | 20 | 80.14 |
4 | 200 | 15 | 60 | 20 | 83.11 |
5 | 200 | 30 | 80 | 10 | 82.30 |
6 | 200 | 45 | 40 | 15 | 87.74 |
7 | 300 | 15 | 80 | 15 | 81.68 |
8 | 300 | 30 | 40 | 20 | 80.44 |
9 | 300 | 45 | 60 | 10 |
79.53 |
均值K1 | 79.24 | 81.07 | 80.20 | 80.08 | |
均值K2 | 87.72 | 80.63 | 80.60 | 82.86 | |
均值K3 | 80.55 | 82.47 | 81.37 | 81.23 | |
較差R | 8.48 | 1.84 | 1.17 | 2.78 | |
因素主次 | 快攪轉速>慢攪時間>快攪時間>慢攪轉速 | ||||
較佳水平 | 快攪轉速200r/min,慢攪時間15min,快攪時間45s,慢攪轉速80r/min |
由正交實驗表1可知,通過均值和較差分析,快速攪拌轉速是影響除濁率的較大因素,轉速太快,不利于礬花的形成,攪拌葉片容易將已經形成的礬花打碎,而攪拌速度過慢,則不利于PAC的溶解以及與待處理水樣的充分混合,因此快攪轉速為200r/min較佳。通過較差分析,得出影響因素影響除濁率大小的排序為:快攪轉速>慢攪時間>慢攪轉速>快攪時間。由均值大小得出較佳水利參數為:快攪轉速200r/min,快攪時間45s,慢攪轉速80r/min,慢攪時間15min。
2.2、PAC投加量對濁度的去除效果
如圖1所示,,當PAC投加量小于10mg/L時,混凝效果不明顯,濁度去除率低。這是由于PAC投加量不足時,形成的礬花少,礬花的卷掃攜帶作用不明顯,導致水樣中的膠體顆粒只能部分去除,所以出水濁度仍然很高,濁度去除率較低。當PAC投加量大于14mg/L時,出水濁度同樣較高,濁度去除率也較低,混凝效果亦不明顯。這是因為絮凝劑PAC本身就具有一定濁度,當投加量過大時,必然導致其出水濁度也會隨之增加。所以PAC投加量過少出水效果難以保證,而過多又會造成浪費,且影響混凝效果,當投加量為12mg/L時為較佳投加量,濁度去除率為90.97%。
2.3、PAC投加量對pH的去除效果
由于PAC本身pH值為酸性,而原水pH為7.38,混凝后出水pH應呈減小趨勢,但是不同PAC投加量間體積較溶液體積相差太小,稀釋后可忽略不計,故PAC投加量對出水pH的影響整體降低,但波動不大,見圖2。
2.4、PAC不同投加量對CODcr的影響
含有大量有機物的水通過除鹽系統會污染離子交換系統,特別容易污染陽離子交換樹脂,降低樹脂交換能力。有機物通常在預處理(混凝、澄清和過濾)中得到去除,但在除鹽系統中無法去除,因此有機物會通過補給水帶入鍋爐,從而進入蒸氣系統和凝結水中,造成系統腐蝕。在循環水系統中,有機物含量高會促進微生物的生長繁殖。因此,不管對除鹽、爐水或者循環水系統,COD越低越好。表2為不同加藥量對原水混凝后出水CODcr的影響。
表2PAC加藥量對出水CODcr的影響
加入量 | 8mg/L | 10mg/L | 12mg/L | 14mg/L | 16mg/L | 18mg/L |
出水CODcr | 65 | 75 | 96 | 100 | 120 | 124 |
由表2看出,隨著PAC的加入量增加,出水CODcr也隨之增加。這是由于PAC加入后,原水中的Cl-含量大大增加。通過對高濃度氯離子樣品CODcr的研究發現,當Cl-濃度增加時,CODcr同時增加。通過對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研究得出,隨PAC投加量的增加,CODcr的去除率呈迅速增加的趨勢,當投加量(以Al2O3計)為8mg/L時,去除率為42.9%,達到較大值,此后再增加PAC的投加量,CODcr的去除率不再變化。這證實試驗過程中CODcr值越來越大完全是由于Cl-含量增加導致的,水體中真實的有機物含量已得到良好的去除。
2.5、PAC投加量對懸浮物的影響
經過投加PAC絮凝處理后,原水的SS含量大大降低。由圖3看出,當PAC投加量在12mg/L時,絮凝出水SS僅為7.0mg/L,SS去除率可達91.36%,出水水質由原水淺黃色變為透明澄清,為后續深度除鹽提供了保障。
3、結論
通過投加PAC進行絮凝試驗后,出水水質澄清且在不同投加量下處理穩定效果好。在實際運行過程中,通過試驗出水濁度指標、當時所用PAC的質量以及不同階段港口水質情況等,確定在水力條件為快攪轉速200r/min,快攪時間45s,慢攪轉速80r/min,慢攪時間15min時,PAC較佳投加量為12mg/L,在提高出水水質的同時降低藥品消耗的費用,從而達到低能目的,為電廠在實際運行中提供參考。